来源:星岛环球网 时间:2023-01-16 16:21:51
(资料图)
日本资源匮乏,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0年的时候,日本的各种物资已经开始捉襟见肘。虽然日军从被占领的国家攫取了大量资源,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日军的战争需要。当年7月,日本提出南下太平洋,攫取菲律宾、印度、马来亚等国家的矿产、石油等资源。
1940年8月初,美国切断对日本的航空汽油和润滑油的供应,几个月后彻底中断对日本的原油供应。当时日本海军每个钟头最少要消耗400吨原油,库存的原油储备最多只能支撑60天。为了在太平洋上抢占先机,寻找新的原油供应基地,日军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的驻地珍珠港。
石油对于战争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,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战争机器的开动,需要大量的石油来支撑。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后,就一直没有放弃在这里寻找石油。可是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,关东军却连一滴石油都没有找到。在日本学者眼中看来,关东军之所以没能在东北找到油田,主要还是因为关东军自身学艺不精,他们在东北寻找石油使用的技术和理论,不足以使其发现油田。
早在1929年,关东军就瞒着张作霖派遣了一支20多人的侦察队,沿着东清铁路到牡丹江路段的森林地带寻找石油。这支侦察队主要由地质学家和工兵组成,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勘探之后,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。但是,关东军高层并不死心。他们坚信,既然东北蕴藏着丰富的煤矿,怎么可能会没有石油呢?
关东军高层坚信东北有大型油田,但是却错过了一次发现油田的巨大机会。在1932年,有一名关东军的飞行员驾驶飞机经过松嫩平原时,发现了一片覆盖着黑色油膜物质的巨大沼泽。他认为这片区域下面可能有油田,但是当他把消息报告回去后,却并没有引起关东军高层的注意。因为在之前的几次勘探中,这里并没有发现有油田的迹象。这个松嫩平原,就是后来发现大庆油田的地方。
日本学者森川清曾教授认为,关东军花了14年一滴油都没有找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。一个是当时日军的钻探技术比较落后,另一个就是寻找石油时的理论偏差。
以大庆油田为例,其油层为中生代陆相白垩纪砂岩,深度至少有900米到1200米深。1959年,高台子油井钻出的第一口出油井,深度更是达到了1350米的深度,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而日本在二战时期的石油钻探技术并不高明,其钻探深度最高只能达到800米。如此浅的深度,当然不可能发现大庆油田。
除了上述技术上的原因之外,日军当时的勘探人员对在东北寻找油田其实并没有抱太大希望。当时关东军的高层坚信东北有油田,这在日军勘探人员的眼中看来,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,在当时并没有理论上的支持。因为当时的勘探理论,主要是““海相结构论”,认为只有在靠近大海的地方才有油田的存在,而中国的地质结构主要是“陆相沉积”,理论上是不可能存在大型油田的。
当时的日军勘探人员并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东北,他们大多数都认为,想要获取石油还是需要去太平洋上的岛屿中寻找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使得他们逐渐放弃了在东北寻找油田的行动,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太平洋上的岛屿。
烹调鸡蛋常犯哪些错误?鸡蛋正确的烹饪方法有什么